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清明】二三事

2017-04-04 2558

                                                                【清明】二三事 

 

"拆桐花烂漫,

乍疏雨、洗清明。"

——宋·柳永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农历三月初八,宜寒食。

冬至后的第108天,便是清明。在这个静谧的日子里,人们纷纷停下匆忙的脚步,携一捆纸蜡,燃一柱清香,在烟雨濛濛中诉说思念。

清明节的历史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作为汉民族的固有传统和第一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的节日,清明文化更是有着说不尽的绵长往事                                                                        起 源 篇

 

壹:介子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便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屈辱,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流亡途中,重耳因过度饥饿昏厥,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成为了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曾经的旧臣们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始终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母亲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军队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却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后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身亡。晋文公大悲,恸哭不止。随后又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中似有一物。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以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重生,柔风扶柳,绿枝千条。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就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轻轻地折下一枝柳,编成圈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贰:节气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清明前后,气温转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也曾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

清明节气在时间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俗 篇

 

     壹:扫墓祭祖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从唐朝后清明扫墓就成了固定的习俗并延至后世,成为人们对逝去亲人寄托哀思的重要方式。

贰:寒食禁火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祭扫坟墓。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韦应物有诗云:“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如今一些人们在清明节仍保留着寒食的习俗,上海人有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出笼的青团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是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喜用刀鱼。

   叁:游园踏青

      约从唐代开始,清明节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的—上巳节的习俗。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人们在隆隆的冬日过去后,伴着和暖的微风,褪去寒冬的沉闷,迎接盈盈春日的到来。

 

万物生长此时,

桐花烂漫,碧芽初发。

 

或许眼前的忙碌阻挡了我们回到故乡的脚步,

但杨柳依依,

吹拂在眼前的都是一颗颗风雨兼程的心。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